為了全方位展現“史前中國”的魅力——三門峽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建設紀實
發布時間:2021/10/18 22:24:48 來源:
10月17日,由中國社會科學院、國家文旅部、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,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盛大開幕。
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、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,河南省省長王凱以及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等100余人成為三門峽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的第一批貴賓。
此次紀念大會的舉辦地——三門峽市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作為“雙周百年”活動主要內容,由中建七局建裝公司匠心打造。作為廟底溝遺址文化——上承仰韶下啟龍山的“文化使者”,它穿越千年的時空走廊,向人們述說著史前文明的古老與神秘,揭示廟底溝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主根脈地位,構建了文化意義上的“史前中國”。
為了全方位展現“史前中國”的魅力,項目建設者頑強拼搏,精心施工,全力推進,優質高效地打造出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,為紀念大會的順利舉辦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。
爭分奪秒 傾力書寫施工奇跡
“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于2020年3月開工建設,占地94.87畝,建筑面積19870平方米。業主方要求必須在2021年10月前落成迎賓,時間緊、任務重,無疑是重大挑戰!惫军h委副書記、總經理菅俊超介紹。
于是,公司領導班子討論決定,由擔任過開封博物館、鄭州美術館項目的技術負責人,在場館類施工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陳猛擔任項目經理,和20名生產骨干組成項目團隊,跑步進場。
2020年3月10日,項目團隊抵達現場。沒有住宿場所,臨時搭建帳篷;沒有水,直接購買生活用水;沒有電,租賃發電機現場發電。在這種艱苦的辦公條件下,項目部迅速健全組織體系、詳細制定施工方案、快速劃分施工區域,施工攻堅全面展開。
迅速清理現場,為即將開始的大干快上提供作業面。項目部緊急調集5臺挖掘機、17輛渣土車,20天日夜不停地清運各類垃圾6萬多方,完成項目清表。
3月份開始樁基施工。三門峽地處黃土高原向東延伸部分的秦嶺余脈,普通的打樁機械設備不符合施工要求。項目部大力協調,全國黃土地區70%的13臺2.5噸、直徑500毫米的重錘高架夯運抵現場,開始24小時不停的打樁作業,50天時間打樁兩萬余根,總長度30多萬米,比業主要求完成節點時間提前了整整25天。
2020年11月13日,項目主體正式封頂。
2021年4月15日,二次結構砌體完成。
9月10日開始,項目進入開館前的攻堅階段。由于第一批文物急需進場,意味著博物館負一層展廳必須在9月15日前交付使用。
如何更好地提高施工效率?項目部將方案細化到每一天,落實到每個人,各部門全員配合,400余名建設者同時鏖戰。1天完成70多組展柜展板經杭州飛往山西運城再到項目的接運;3天完成1500平方米道路瀝青和1000平方米的石材鋪設;4天完成室內3000平方米的地腳板安裝;5天圓滿實現交付驗收。
三門峽市副市長慶志英稱贊說:“中建七局的建設者攻堅克難,高效推進,創造了施工奇跡!
爭先創優 科技創新破除壁壘
“科技創新是打造這個項目的核心要素,項目團隊通過BIM技術對重要的創優部位進行圖紙和方案優化,并對全程管理進行BIM平臺化支撐,提升了項目的整體含金量!表椖靠偣に物w說。
博物館的結構形式由七個楔形體組合而成,楔形體在平面體系上又存在斜梁斜板結構,形式復雜,同一展廳最大高差11.4米,屬高支模工程,存在模板、架體下料難,質量安全風險高等特點。
怎么辦?策劃階段,項目BIM技術小組對施工場地布置進行正向設計,針對施工場地狹小的難點,對場內道路進行行車分析,優化施工道路布置;采用BIM技術,對場內的吊裝方案進行三維對比,優選最佳的垂直運輸方案。同時,用BIM技術單體建模,依據模型進行施工工作面劃分,快速識別高支模區域,對高支模架體排布分析,給出計算依據輔助項目進行專家論證。根據驗算完成的區域,出具架體平面圖及工程量清單,再采用BIM技術對預留孔洞較多的傾斜墻體進行砌體排布,對復雜施工工藝,制作三維虛擬樣板,進行三維交底,解決施工難題,助力節約項目成本16.9萬元。
在施工階段,項目BIM技術小組針對斜梁斜板展廳提供“階梯式”“傾斜式”兩種綜合管線安裝方案,大大節約管線材料和人工成本20余萬元,提升展廳整體凈高0.65米;通過各專業碰撞檢測出具預留預埋圖紙,避免錯留、漏埋問題,利用BIM軟件對管線密集區域進行綜合支吊架深化設計,依靠受力分析進行支吊架型材方案選擇,導出工程量清單、出具加工圖、平面點位圖,協調各專業施工工序,確保綜合管線方案一次成優,縮短施工周期。
項目BIM技術團隊使用BIM技術事前精心策劃、過程精細管理,實現優質履約,成效突出,目前,項目已經申報中建集團“BIM+精益建造”示范標桿項目。
爭光添彩 匠心鑄就品質工程
“博物館建筑外形以‘交融’為設計構思出發點,將建筑體量南北分為7個楔形體塊,西高東低或東高西低交錯布局,其存在主體結構跨度大、支撐體系體量大、屋面斜度大、空間結構復雜等諸多施工難點!表椖拷浝黻惷驼f。
在現場可以看到,從博物館的室外臺階下來就是整個展覽的入口大廳,大廳挑高超過21米,兩側分布著18根直徑1.1米的圓形混凝土柱,圓柱成為構成大廳整體效果的重要元素之一。
為保證圓形柱的施工質量和外觀效果,項目部選用25毫米的加厚模板滿足整個主體受力及變形要求,再根據每根柱子的高度分層定制模板,確保每次澆筑高度不大于5米,同時針對梁柱節點處的模板單獨設計加固措施,設置四根Φ14對接螺栓,徹底解決圓柱膨脹變形施工難題,最終完美呈現了設計效果并且獲得了省級QC成果。
入口大廳位于博物館主入口內側,是整個基本陳列的開端,為保證大廳對觀眾的吸引力和震撼效果,大廳的上方是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大尺寸穹頂,穹頂采用鏤空造型,直徑達15米,要將整個穹頂懸掛于大廳上空呼應基本陳列“花開中國”的主題,施工難度極大。
為此,項目團隊通過深化設計,最終采用了雙層鏤空不銹鋼組裝的形式,鏤空的造型保證了整體重量滿足荷載要求,雙層構造又增加了穹頂的整體剛度和穩定性,最后完美呈現了穹頂的設計效果。
為表現仰韶文化的精髓,項目團隊在其他展廳里通過沙盤、雕塑、投影、幻影成像等設計手段打造了一系列場景,完美呈現了從裴李崗、姜寨到廟底溝再到龍山、二里頭等各個時期的文化元素,闡述了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化的發生歷程。
當天,眾多領導和嘉賓在參觀時紛紛稱贊:博物館的建設和裝修善于創新,細節考究,分區合理,布展恰當,與4000余件文物展品互為映襯,相得益彰!(黨建工作部、河南分公司供稿)